返回首页

白求恩志愿专家两会建言丨黄宇光:两项提案聚焦老龄友好型社会和麻醉镇痛基层建设

2023-03-10

东风浩荡,梦想催征。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共话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共同展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光明前景,不断汇聚乘势而上、迎风破浪的信心和力量。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五年来,我们推进政府依法履职和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基层治理,优化社区服务。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的多名志愿专家作为医药卫生界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汇成振奋人心的“医界好声音”。他们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白求恩精神,发扬在平日工作中,撰写在两会建言里,形成服务患者和公众、联动医疗和慈善领域的公益纽带。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营造适老敬老环境、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成为新时期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同时,随着三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产妇对分娩镇痛的需求日益增多,而基层麻醉医护人员短缺、分娩镇痛难以常规开展等成为影响年轻夫妇生育愿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解决以上问题,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白求恩公益基金会麻醉创新与基层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宇光教授带来了《关于加强县域医疗机构麻醉专科护士培养,推进分娩镇痛护理在基层普及全覆盖的提案》《关于鼓励支持部分二级医院转型老年康复医院,为老龄友好型社会提供医疗绿色通道和健康保障的提案》两项提案。


黄宇光.jpg


1.关于加强县域医疗机构麻醉专科护士培养,推进分娩镇痛护理在基层普及全覆盖的提案


提案背景:


    1.分娩镇痛试点工作成效显著:2018年8月国家卫健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提出,优先发展分娩镇痛工作。2018年1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8-1009号),要求提升分娩镇痛条件下的自然分娩医疗。2019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284号),全国遴选出912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从2018年至今,912家分娩镇痛试点基地成效显著,分娩镇痛率明显上升,从分娩镇痛不足10%上升到2022年的53.2%,妇幼专科医院已经达到85%以上,孕产妇分娩镇痛总体满意度平均分达4.62(满分5分),有效提高了分娩母婴安全和产妇的就医感受。

    2.基层医院分娩镇痛面临难点:从全国范围而言,分娩镇痛服务区域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县域基层医疗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基层麻醉医护人员短缺,分娩镇痛难以常规开展,广大孕产妇舒适分娩的需求难以满足,甚至影响了年轻夫妇生育的愿望。分娩镇痛的特点是事关母婴两条生命安全,与常规手术不同,分娩产程通常需要持续十几个甚至二十个小时以上,分娩镇痛除了由麻醉医师建立分娩镇痛方法之外,在分娩镇痛过程中专科护理和对母婴安全呵护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急需更多的麻醉专科护士参与到高质量的分娩镇痛过程中,才能保证基层医疗机构安全有效的开展分娩镇痛。据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调研:目前全国麻醉医师10.5万人,麻醉专科护士不足2.5万人,且专科护士主要集中在大型公立医院,在县域基层医疗机构麻醉专科护士队伍的建制基本缺失,严重影响了基层分娩镇痛等麻醉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他建议:


    1.制约分娩镇痛工作普及的主要原因是麻醉专业医护人员紧缺,对分娩镇痛而言,除了麻醉医生提供分娩镇痛之外,呵护分娩镇痛过程中的母婴安全,则需要更多麻醉专科护士的加入。建议将医疗机构的麻醉医生和麻醉专科护士的医护占比纳入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促进麻醉专科护理队伍的建立和完善。从源头抓起,从护校开设麻醉专业课程、增加分娩镇痛等麻醉学时,在实习阶段增加麻醉、产科等临床相关科室的轮转时间。将麻醉专科护士的见习和实习以及毕业后教育纳入麻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规划。加强基层医疗机构麻醉专科护理队伍建设,增设麻醉护理编制,提高基层麻醉专科护士的待遇和晋升机会,提高麻醉专科护理专业队伍的吸引力。

    2.将分娩镇痛纳入单独医保收费项目。限制全国各地开展分娩镇痛工作的另一原因,是完善分娩镇痛专项收费项目标准。分娩镇痛医疗收费项目缺失影响了分娩镇痛在全国医疗机构的普及推广。尽管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和江西等地设立了分娩镇痛医疗收费项目,将分娩镇痛纳入医保单独收费,但是大多数省份的分娩镇痛仍然属于自费项目,客观上限制了分娩镇痛的进一步普及,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议在全国范围将分娩镇痛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独立收费,让利于民,推进快乐分娩舒适医疗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常规开展,惠及基层百姓。

    3.积极开展分娩镇痛舒适生产的科普宣传:据相关调研报告,27.9%-30.6%的受访者对分娩镇痛医疗心存顾虑,24.4%的受访者希望了解分娩镇痛相关科普知识。建议加大分娩镇痛和舒适生产的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分娩镇痛全程护理水平,普及分娩镇痛及护理在基层全覆盖,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助力国家三孩政策落地。在全社会大力科普宣传分娩镇痛全程呵护的相关知识,对基层麻醉和产科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分娩镇痛能力培训,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分娩镇痛宣教,完善优生优育医疗服务管理新模式。


2.关于鼓励支持部分二级医院转型老年康复医院,为老龄友好型社会提供医疗绿色通道和健康保障的提案


提案背景:


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老龄人的医疗呵护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健康医疗是广大老年人群的切身利益和客观需求。


    1.老龄化社会面临医疗挑战: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64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8.7%。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就医需求迫切,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信息化就医环境对老年人就医提出新挑战:随着社会信息化,预约诊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人工智能等举措在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老年人而言,“数字鸿沟”现象值得高度关注,很大比例的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及上网操作,无法在就医方面充分享受社会信息化带来的便利,甚至加大了老年人的就医难度;

    2.二级医院现状和转型需求:2019年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报告,全国3074家二级医院中,519家(占16.9%)医疗运营不良。形成了三甲医院超负荷运转,而二级医院冷冷清清的状况。如何促进二级医院转型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则是现实的考量。同时,老龄化社会除了医疗需求,更有康复服务的挑战,2020年一项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自1990年以来,伴随人口老龄化,康复服务的需求增长了63%,在调查的204各国家中,中国需要康复服务的人数达4.6亿,排名第一。

    3.老龄化社会对老年医院和专科专病医疗的需求凸显: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儿童医疗健康方面,儿童医院已经在全国形成资源配套,儿童就医可以上儿童医院。如同儿童,老年人就医需要更多的老年医院,需要更多更好的老年人专病医疗绿色通道。要实现占社会1/5的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医,必须直面老年医学的供需矛盾,加大老年专科医院投入,同时鼓励二级医院转型升级,充分满足老年人医疗康复的刚性需求,实现老年友好型社会和健康中国的目标。


他建议:


    1.完善健康医疗促进转型升级。对部分二级医院尤其是运营状况欠佳的基层医院加以优化升级,赋予政策支持,打造成为老年医学及康复医院,整合优化现有的医疗资源,给老年人群体医疗需求予以政策倾斜。为老年群体开设更多的老年医院方便就医。在各级医院开设更多的老年专病医疗门诊,加强老年人所需的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康复医疗、麻醉和疼痛诊疗和重症监护等学科能力建设。通过开设老年医院合理布局,增设老年专病门诊,提升老年医院的临床诊疗服务能力。鼓励基层医院开设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专病门诊和康复医疗,优化绩效考核机制,鼓励分级诊疗,资源下沉,避免大医院对基层医疗的“虹吸现象”。

    2.给“老年卡信息化智能化“赋能,方便老年人的“医、食、住、行”。实现老年人约诊、就医、开药、付费老年卡“一卡通”。优化就医环境和流程,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友好型医疗服务绿色通道。优化改进医院自助设备,友好界面尽可能简便易学,一键直达,一站服务,改善老年人的就医感受。避免“智能科技医疗的便利性“给老年人带来的就医无助感增大和医疗可及性下降;

    3.拓展老年人诊疗的医疗报销和医保覆盖范围,让利于民,让利于更需医疗的老年群体。医保政策调整应适应老年常见疾病和临床就医特点,对老年人就医条目和疾病用药应优先考虑纳入医保目录范围。建议将互联网远程老年医疗项目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保障老年人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4.在各医学院校开设老年医学本科课程,从源头抓起,加大对老年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老年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培训力度,扩大每年老年医学专业住院医师的招收比例,充实优化老年医学人才队伍,在待遇晋升方面予以政策支持,提升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畅通职业发展渠道,让更多基层医生留得住、有发展。


文章来源:医师报


返 回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31510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52号太平金融大厦11层1101  邮编:100084

电话:010-88115501  传真:010-88115501转801  邮箱:contact@bqejjh.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