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8月18日是第七个“中国贫血日”,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作为“中国贫血日”倡导方之一,每逢“中国贫血日”都开展贫血疾病公益周的活动,已经连续多年。在今年“中国贫血日”来临之际,由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发起,联合血液科、妇产科、骨科、肾内科、麻醉科等多领域专家共同推动“中国贫血日公益疾病周启动。
8月17日“中国贫血日”公益疾病周启动会暨血液健康多学科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了。本次大会口号为“改善贫血 即刻行动”,旨在改善中国贫血管理现状,提升公众的科普认知,提高贫血相关疾病的规范诊疗意识。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教授邱贵兴,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田晓犁,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理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终身教授、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知名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裴福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黄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王天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系主任陈文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副院长、血液病中心主任付蓉,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国家妇产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主任陈琼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CKD管理中心负责人石运莹等20余位嘉宾出席会议,来自全国血液科、妇产科、骨科、肾内科、麻醉科等领域190余位临床工作者参加本次大会。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邱贵兴理事长,在致辞中对参与和支持本次公益活动的专家和单位表示感谢!他说,在我国约有2亿缺铁性贫血亿患者,患病率约为10%,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作为“中国贫血日”倡导方之一,一直积极倡导关注贫血相关疾病,提高公众对贫血疾病的认知水平,推动贫血防治工作的进程,共筑人民健康长城。并在2021年12月发起了多学科协作的“菲凡补铁”公益项目,现已累计在47家医院开展义诊、进行科普教育115场、资助贫血疾病相关科研课题39个。未来还将继续联合多学科专家,通过科普知识传播和义诊等方式,呼吁全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贫血疾病的防治和筛查工作,以降低贫血对其他器官造成的损害,唤起更多的人关注贫血,关注患者血液管理。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为实施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作贡献!
与会嘉宾共同启动——第7个“中国贫血日”贫血日,贫血疾病公益周活动。
开幕式由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田晓犁主持。
学术交流
内科专题会
外科专题会
专家访谈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教授邱贵兴表示,白求恩公益基金会是民政部主管的4A级慈善组织,以“人道、责任、传承”为宗旨,秉承“生命至重、公益至上”的理念,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作为“中国贫血日”倡导方之一,已连续数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开展“贫血疾病公益周”的活动。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将充分发挥公益平台作用,凝聚各领域专家,倡导多学科联动关注贫血疾病,共同推动血液健康多学科高质量发展。血是生命之源,让我们关爱生命,关注“中国贫血日”,改善贫血,即刻行动!
针对骨科相关贫血的管理,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知名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终身教授裴福兴表示,骨科手术患者是贫血的多发人群,患者创伤大、显性出血和隐性失血多,易导致围术期贫血,会对骨科手术的治疗效果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我国对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非常重视,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指南》,遵循“以患者为中心、预防为主和多学科协作”三大原则,强调防治术前贫血,减少手术出血,严格遵守异体输血指征。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加速康复外科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将“术前贫血有效控制率”及”术中、术后输血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裴福兴教授表示,“在骨科围手术期贫血患者中,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类型。对无输血指征的患者尽早采取铁剂治疗以尽快纠正缺铁”。
针对妇科相关贫血的管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朱兰教授呼吁关注中国女性健康,重视女性缺铁性贫血的防治筛查。“我国约15%的育龄女性存在贫血,即约每6~7位育龄女性中就有1例贫血。贫血严重威胁围术期患者、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妇科围术期贫血显著增加输血率,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死亡率;妊娠期贫血对母体增加胎膜早破、产褥期感染和产后抑郁的风险;对胎儿和新生儿,可增加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缺氧、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病风险。”朱兰教授表示,“及时纠正妇产科患者贫血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在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贫血率作为主要行动目标之一,特别提出了孕妇贫血率到2022年和2030年分别低于14%和10%。同时,国务院2021年提出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妇女健康是首要目标,其中包括保障妇女享有良好的卫生健康服务,改善妇女营养状况,预防和减少孕产妇贫血。因此,让我们共同努力,重视女性缺铁性贫血的防治筛查及治疗,推进达成中国女性健康目标,全速助力实现“健康中国”美好蓝图而努力!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副院长、血液病中心主任付蓉教授分享了缺铁性贫血前沿进展,认为由于公众对疾病认知不足,导致诊疗率低。“缺铁性贫血是可防可控的疾病,但目前公众对疾病认知和重视不足,不了解缺铁性贫血的危害和治疗的必要性。很多贫血的患者没有主动就诊,同时,临床治疗率很低,轻度贫血治疗率小于20%,极重度贫血的治疗率仅为50%。”付蓉教授表示,“缺铁性贫血患者需及早筛查,这对患者的预后、康复结局至关重要。血液科在贫血的诊治中应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要对患者进行科普教育,早诊早治,也要加强临床医师培训,促进血液健康多学科管理的发展”。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主任王天龙教授表示,贫血不仅是围手术期输血的重要预测因素,也是围手术期重要器官并发症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急性肾损伤和心血管事件,与不良预后关系密切。既往因为血源紧张等,贫血较难得到有效治疗,且围手术期治疗贫血的手段单一。目前,贫血的治疗策略正由“基于输血治疗”向“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 PBM)”转变。术前贫血的筛查与干预、术中个体化血液保护以及术后贫血的评估与治疗在围手术期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贫血是大型手术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 80%~90%。及时进行术后贫血的评估和治疗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的关键,PBM团队应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减少医源性失血并促进红细胞生成。针对术中出血量较大(>500ml)与术后持续失血的患者,应根据贫血程度及铁代谢相关检查,及时启动补铁治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CKD管理中心负责人石运莹教授表示,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贫血和铁缺乏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总体贫血患病率达到 25%~75%,透析患者贫血患病率高达90%以上。贫血增加了肾脏疾病的进展,纠正贫血有助于降低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透析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2年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将 “提高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控制率”作为肾内科首要改进目标。该目标指出,肾性贫血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应使患者血红蛋白维持在110g/L以上。我们一直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维护慢性肾脏病患者健康。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31510号-1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315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