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程卫兵主任带领的支援武汉红十字医院的队伍,已经在隔离透析室奋战近二十天。在本周接到援助武汉市第八医院南院区血液透析中心的任务后,果敢再挑重任,全面接管第八医院南院区新冠肺炎患者透析治疗工作。
3月13日,晴转阴,微风。
下午13:30,从武汉红十字医院新冠透析室下班回来的小伙伴们刚刚回到房间,程卫兵主任也开始洗漱准备吃饭。就在这时,一个电话打了过来,对方是武汉八院南院区负责血透的吴大夫:“程主任,刚刚接到区防控指挥部的电话,说有一个隔离点的透析患者病情较重,寻问是否有急诊透析机位。患者已经三天没有透析了,喘的很厉害。”“别着急,我们队员已经下班了,给我两分钟时间回复你。”
简短来电虽然信息量不大,但凭借程主任丰厚的医疗经验判断,在疫情下,这位患者应该是透析间期过长,摄入过多导致容量性心衰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拖延到明天早上的常规透析,患者可能会出现更加危重的状况。想到这里,程主任刻不容缓,立即打开手机,一边呼唤医疗队的小伙伴们;一边很快回复电话:“吴大夫,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好了,您可以通知隔离点即刻转运病人了。”电话的另一头,传来吴大夫兴奋的声音,“好的,我马上联系车辆接你们”。吴大夫喜出望外。
2:30分,患者抵达医院,趁着队员们穿防护服的时候,程主任先穿好隔离衣在院门口救护车里预检了一下患者,毕竟在厚厚的防护镜下是无法清晰地判断患者的眼睑、甲床是否存在贫血貌,口唇是否紫绀缺氧明显的。但是初步的预检,完全证实了程主任的初期判断,病人却因透析时间间隔时间过长,而出现危重病情。
“我三天没有透析了”
“我两天没有睡觉了”
“根本躺不下,只能坐着”
“没有口、脚麻木”
“这两天也没多喝水呀”
患者喘息着回答着问题。这位患者是中年男性,体态中等(无明显营养不良,日常透析充分性有保障),神清(无透析相关性脑病),喘憋貌(容量性心衰),无口舌麻木(高钾血症不典型),没多喝水(呵呵,这个年龄段的的患者常用借口),是个典型的容量性心衰患者。程主任安慰患者道,“您别急,我们马上就接您上去治疗,我们楼上见。”安抚好患者,程主任迅速全副武装抵达隔离透析区,此时小伙伴们已经干净利索的完成了开机、预检透析机、安装管路的一切准备。
“急诊透析两小时,低分子4000单位抗凝。单超半小时,血流速240ml/min,UFR 2L/h,血流速200ml/min,UFR 1L/h”。小伙伴各司其职,内瘘穿刺,接血上机,遵医嘱设置机器参数一气呵成。随着治疗的进展,患者坐直的身体逐渐靠躺下去,粗重的喘息声也越来越轻,半个小时的单超即将结束时,患者说了一句“舒服多了”,不久,竟然发出了微微的鼾声。“主任,您说我们忙活了这大半天,是不是就为了这四个字啊!”一位97年的男护帅哥突然间的话语,让程主任一直关注患者的目光转移到3个95后的队友身上。在每一个人充满雾气的护目镜后面,程主任隐约看到了欣慰和自豪的目光。
透析过程很平稳,为了让患者能最快的调整机体状态,大家在迅速而谨慎的忙碌着。在患者不停地感谢中,两位女护士轻声安慰着患者,“叔叔,您好一些了就好好休息,明天早上您来透析的时候我们再好好和您聊”“对,好好休息,我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我是辽宁来的,他是河北的,她是江西的,明天我们一起和您操着不同方言,聊我们家乡的故事。”
站在一旁的程主任,看到这些,暗自赞许,经历了为期两周的新冠患者的透析工作,面对面了解到疫情下各种不幸的、幸运的人和故事,年轻的战友们也快速地成熟了,他们一下子长大啦!
患者透析过程很顺利,来时是担架抬进来的,离开时已经可以自己轻松地步行了。
18:40,在返回驻扎酒店的车上,辛苦一天的小伙伴们聊起了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洋溢着青春的风貌:
“李老师,这首歌你听过吗?”
“这首歌我也喜欢”
“这首歌我也会”
程主任未语
“主任,暴露您的年龄啦”
青春洋溢的气息扑面而来,吹散了程主任一天的疲惫。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31510号-1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31510号-1